首个《中国肝、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重磅发布
前言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3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于9月25日在十三朝古都西安隆重召开。与此同时,在引领现代潮流的时尚之都上海,也成功举办了“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系列活动”之“第三届产医融合论坛”。
在这两个会议上,都进行了同一个大事件,即发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联合发起,国内器官移植和药学领域30余位权威专家共同撰写的《中国肝、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该共识是国内首个针对霉酚酸类药物在肝、肾移植领域应用的系统性指导文件。
图1 《中国肝、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形成
霉酚酸(MPA)作为主要的免疫抑制剂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移植器官急性排异反应,是基础免疫抑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进入临床使用的产品越来越多,医生如何选择及合理使用此类药物面临很多挑战。《中国肝、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性阐述不同MPA类药物之间替换问题的专家共识,为移植临床医生和药师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原则,旨在保障移植受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
图2 共识在“2023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的发布仪式
在“2023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的共识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薛武军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该共识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意义,他强调MPA类药物在肝肾移植中应用广泛,但由于MPA类药物的代谢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临床需要注意合理监测、规范用药。本共识的发布,对此后器官移植领域MPA规范使用起到积极地推进和示范作用。
图3 薛武军教授致辞
随后,多位共识编委会成员通过视频方式送上寄语,肯定了MPA药物在肝肾移植领域的地位,并一致认为该共识的发布将对临床医生规范用药起到指导作用,为延长肝肾移植受者生存期,提高受者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共识编委会成员视频寄语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刚教授作为执笔专家之一,详细介绍了共识中的23条推荐意见。分别从MPA类药物的概述、MPA类药物在肝移植受者中的应用、MPA类药物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MPA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MPA类药物之间的选择和替换等方面做了系统梳理。
图4 陈刚教授解读共识
23条推荐意见总结
MPA类药物概述
建议1:MPA类药物是肝、肾移植受者需要长期使用的基础免疫抑制剂之一,不同MPA在体内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药物达峰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建议遵循相关证据、指南优化使用。
建议2:MPA类药物引起的腹泻多为剂量依赖性,观察或降低剂量多能缓解。其机制尚不明确。移植受者发生腹泻时应先去除其他因素,必要时再调整免疫抑制剂。
MPA类药物在肝移植受者中的应用
建议3:MPA类药物是肝移植受者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组成部分,建议长期使用。
建议4:建议肝移植受者术后使用 MPA+CNI联用或不联用糖皮质激素的联合用药方案作为基础免疫方案,对于免疫高风险或伴急性肾损伤人群使用IL-2RA诱导,并延迟使用低剂量CNI。
建议5:建议成人肝移植受者MMF口服的起始剂量为0.25~1.00 g,每12h 1次,根据临床表现或MPA血药浓度进行调整。
建议6:MPA联合低剂量CNI可以降低移植术后代谢病的发生风险,保护肾功能。
建议7:建议肝移植术后新发或复发肿瘤受者使用mTORi联合MPA或(和)低剂量的CNI。
建议8:中国儿童肝移植受者尚无明确的MPA类药物推荐剂量,建议根据受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MPA类药物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
建议9:应于肾移植术前12h或移植术后24 h内开始口服MPA类药物,建议MMF和EC-MPS的起始剂量分别为每次0.75~1.0 g和540~720 mg,每12h 1次。可根据受者个体差异如体重或免疫风险确定起始剂量,并结合临床表现或MPA-AUC调整剂量以确保MPA的早期足量暴露。
建议11:MPA类药物对代谢综合征无明显影响,且无明显肾毒性。MPA类药物联合适当剂量的CNI和糖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能更好地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建议将其作为肾移植受者的首选维持免疫方案。建议MMF和EC-MPS的日剂量分别为1.0~1.5 g和720~1080 mg,可根据临床表现或免疫风险进行调整。
建议12:对于AMR的防治,足够的免疫抑制强度至关重要。MPA类药物通过抑制B细胞增殖进而抑制包含DSA在内的抗体生成,因此足量的MPA暴露是必须的,并建议关注受者的免疫状态及耐受性。
建议13:当慢性移植物肾损伤考虑为慢性CNI肾毒性导致时,建议在降低CNI用量时适当增加无肾毒性药物(MPA/mTORi)用量以预防排斥反应。
建议14:对于中国儿童肾移植受者,尚无明确的MPA类药物推荐剂量。建议根据受者年龄、体表面积、体重、MPA的血药浓度及受者的耐受性进行剂量调整,并注意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
MPA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
建议15:MPA类药物个体间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大,影响因素多。肾移植受者的MPA暴露量与排斥反应和相关不良反应有密切关系,可根据MPA-AUC进行MPA类药物的剂量调整。
建议16:建议将肾移植受者的MPA-AUC维持在30~60 mg·h·L1(HPLC法)的参考范围内。
建议17:建议肾移植受者有条件时应进行MPA类药物的TDM。肾移植受者术后1周时应进行1次TDM,调整剂量后再检测1次,当血药浓度稳定后1年内可酌情检测 1~2次。当调整免疫抑制剂、与MPA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发生改变、排斥风险增加、出现MPA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时进行TDM。
建议18:目前有限采样法是临床可行性较高的MPA-AUC监测方法。建议采用适合中国人群的、经过中国人群验证的MPA-AUC简化计算公式。服用MMF的移植受者可以使用经过中国人群验证的“三点法”[服药前30 min(C0)、服药后0.5 h(C0.5)和服药后2 h(C2)]公式。
不同MPA类药物间的选择和替换
建议19:鉴于不同MPA类药物之间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及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和移植受者的特殊性,建议初始确定所用药物后,非必须不替换。
建议20:在选择MPA类药物时,应确保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出现临床问题时,应在移植医生监测下进行个体化调整。建议选用有移植受者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并经过临床验证的MPA类药物。
建议21:开具处方时,应告知移植受者所处方免疫抑制剂的名称(化学名和商品名),以确保其所用药物的一致性。需要替换MPA类药物时,应和受者进行充分沟通并告知可能风险。
建议22:建议在不同MPA类药物替换过程中适当增加随访频率、密切监测MPA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建议23:目前不同MPA类药物均尚未在儿童中进行BE试验,建议儿童移植受者尽可能选用成熟的经过临床验证的MPA类药物。
目前,该共识已经通过同行评议,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网站上在线发表。并将于10月份由《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上海医药》同步正式发表。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肝、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44: 网络预发表.DOI:10.3760/cma.j.cn421203-20230802-00039.